登录注册

忘记密码? 登录

注册

使用您的社交媒体账户登录

第二自然

  • 分享设计精品
  • 关注设计师品牌与创业
微信扫码联系客服

中国最重要的毕加索大展来袭,103幅真迹,解锁一个你从没见过的毕加索

0 5353 发表于:

标签: 毕加索   展览  

今年夏天最值得一去的展览是什么?一定在尤伦斯艺术中心刚刚开幕的“毕加索——一位天才的诞生”,103毕加索真迹前所未有的抵达北京,一定是所有艺术爱好者不能错过的绝佳欣赏机会。

 

展览现场的《自画像》 1906年秋

此次展览精选了103件,全面回顾毕加索创作生涯的前三十年,囊括34件绘画、14件雕塑以及55件纸上作品。这些创作于1893至1921年间的作品,共同展示了这位现代艺术史上最为大胆、最具原创性、最为多产的天才——毕加索的艺术创作的形成与演变过程。从而立体呈现一位艺术家从天才少年到艺术大师的蜕变之路。

640-1.jpeg

 640-5.jpeg

在谈论艺术时,毕加索是无法错过的一环,但是因为这位艺术家太过盛名,作品太过丰富。相比时常出现在人们口中的《格日尼卡》《亚威农少女》等占据大部分视线的作品,毕加索还有很多值得挖掘的地方。对于自身风格的多样性,毕加索自己有着非常深刻的认知,他曾说:“从根本上看我也许是一个没有风格的画家。风格这种东西通常将艺术家年复一年,有时甚至是一辈子限定在同一个视角、技术与程式里… …我变化与移动的太快,你看到的此刻的我,而这个我已经改变去到别的地方,我从不停留在一个地方,这也就是为什么我没有风格。”

图片2.png

毕加索(中)与卡萨吉玛斯(右),摄于1900年

这次展览正是帮助大家认识一个不一样的毕加索,但又是更加立体,深入的毕加索。展览跨越三十年,分为六个不同章节:早期毕加索、蓝色和粉色时期、驱魔人毕加索、立体主义毕加索、多变毕加索、后期经典代表绘画与雕塑。与毕加索惯常的展览不同的是:此次设置的六个不同章节并未严格区分毕加索各个时期不同的创作风格,而是在在不同创作阶段之间保留了开放性和穿越性的视角,由此呈现同时存在于毕加索身上多种看似矛盾的艺术语言,也使观众得以体察这些艺术风格转变背后的历史与个人生活现实。

不同时期的毕加索

如果你还不知道这场展览的分量,我们先来看看都有哪些耳熟能详的重量级作品。

 图片6.png

《习作》,1920,布面油画,100 x 81 cm

 图片7.png

《〈阿维尼翁的少女〉习作:蹲下的女子头像》,巴黎,1907年6月至7月,纸上水粉画,63 x 48 cm

“毕加索——一位天才的诞生”特别关注毕加索在不同时期互相交叠的风格运用,注重呈现毕加索的多样技巧在同一创作阶段的并行不悖:古典具象的学院派画法、对于命运的忧郁思索、原始主义的灵感来源、立体主义的刻画方式并不互相违背,而是以加法逐渐累积。“毕加索并不是一个接一个的风格,他所采用的更多是一种加法。他从不会抛弃任何一种风格,每一种风格都成为下一种风格的营养,”此次展览的策展人艾米利娅·菲利普说道。这样的策展理念避免了通常艺术史的书写中对毕加索人生的过度简化叙事,也揭示出一位更加鲜活多彩的现代艺术大师的天才生涯。

图片8.png

巴勃罗·毕加索,《吻》,布面油画,97 x 130 cm,1969年。

 图片9.png

巴勃罗·毕加索,《阅读》,布面油画,130 x 97.5 cm,1932年。

“在中国,大部分人主要是通过复制图像来认知毕加索,因而有深度接触的主要是比较著名的绘画作品,”菲利普在采访中说道,“当我们去看毕加索的教育背景,就能更好地认识到他的艺术生涯轨迹。”

图片11.png

巴勃罗·毕加索,《小提琴》,经切割和弯曲的彩绘金属板、铁丝,100 x 63.7 x 18 cm,1915年。

 图片12.png

巴勃罗·毕加索,《〈三角帽〉装饰习作:最终版装饰模型》,纸上印模画,根据毕加索1919年绘制的装饰与服饰设计稿复制,20.5 x 27 cm,1932年。

入口处,毕加索的一句自述“12岁时,我就像拉斐尔一样画画”,他的幼年经历后便会有不一样的体会:1881年毕加索出生,7岁左右就开始学习正规的学院派油画技巧,不过这却成为他的困惑,“一般认为的天才其实是童真本有的异能……至于我,根本就不具备这样的天才,我缺乏儿童的笨拙与纯真,7岁时就可以画学院式的素描,这让我自己都觉得惊讶。”但不论如何,在年轻时就拥有的造型功力也为他更长期的创作和风格变化奠定了基础,写生创作便可看出毕加索已掌握纯熟的素描技巧,用炭笔晕染出的阴影微妙逼真,画作完成的1894年,他只有13岁。

图片13.png

巴勃罗·毕加索,《古代石膏像素描习作》,纸上炭笔和黑色蜡笔画,49 x 31.5 cm,1893-1894年

 图片14.png

巴勃罗·毕加索,《戴帽子的男人》,布面油画,72.5 x 50 cm,1895年初。

在同岁挚友卡洛斯·卡萨吉玛斯(Carlos Casagemas)因感情问题而选择自杀后,毕加索深受打击,对于身体、生命、情感等问题的思考程度进一步加深,他曾表示“艺术是哀愁与伤痛的产物,苦楚是生命底层的本质”,因而选择“颜色中的颜色”——蓝色来进行创作,以寻求心灵的净化和解脱。纪尧姆·阿波利奈尔(Guillaume Apollinaire)最初将该阶段称为“蓝色时期”,但实际上毕加索从此时起就表露出对绘画以外的多种媒介的兴趣。对苦难的悲悯等相似的母题还是在其中达成共通。

 图片15.png

巴勃罗·毕加索,《赛乐丝汀娜(患眼翳症的妇人)》,布面油画,74.5 x 58.5 cm,1904年3月。

图片16.png

巴勃罗·毕加索,《自画像》,布面油画,81 x 60 cm,1901年末。

而后,毕加索邂逅费尔南德,心情逐渐转向欢快,粉色时期部分昭示着他生活状况的改变和心绪的稳定。展区中的《赛乐斯汀娜》、《自画像》(1901)和《兄弟俩》分别呈现出毕加索在两个时期的创作风貌,正如毕加索本人所言,“蓝色和粉红时期就像屏风一样,在它后面我很安心。” 图片17.png

巴勃罗·毕加索,《兄弟俩》,纸板水粉画,80 x 59 cm,1906年夏。

图片18.png

巴勃罗·毕加索,《自画像》,布面油画,65 x 54 cm,1906年秋。

虽然展览主体部分的时间段截止到上世纪20年代,但沿五个盒子的展览动线行进到最后,公开区域亦陈列了《阅读》(1932)、《女子头像》(1957)、《吻》(1969)等中后期重要作品,虽然它们在此并不服务于展览的主要叙事线索,但仍然为观者构建了一条完整的“毕加索创作编年史”。实际上,要用一个展览来对毕加索千变万化的艺术生涯进行概括基本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展墙上的刻字“我本想成为一个画家,然而却成为了毕加索”——毕加索其人,用天才称呼恰如其名。

  图片19.png

展期:2019年6月15日至9月1日

开放时间:周一至周四10:00至19:00,周五至周日10:00至21:00

 


来这里关注我们

评论登录

关注我们

  • 分享设计 关注设计师品牌与创业

正在预览中

  • 47人已购买

    日本国家级传统工艺品继承人,一只毛笔100多道工序独自完成

  • 37人已购买

    从「不被看好」到「现代建筑大师」,102岁的贝聿铭经历了什么?

刚被收藏的设计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