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注册

忘记密码? 登录

注册

使用您的社交媒体账户登录

第二自然

  • 分享设计精品
  • 关注设计师品牌与创业
微信扫码联系客服

皮影戏濒临灭绝,他却偏要让它“活”下去!

0 11429 发表于:2018-10-08

2000多年前,汉武帝因爱妃李夫人去世而终日郁郁寡欢,无心朝政,大臣李少翁便想出一法子逗这位帝王开心。

4.jpg

用棉帛裁成李夫人影像,涂上色彩,并在手脚处装上木杆。入夜围方帷,张灯烛,恭请皇帝端坐帐中观看。武帝看罢龙颜大悦,从此爱不释手……

这个被载入《汉书》的爱情故事,被认为是皮影戏最早的渊源。

 12238467_992944.jpg

皮影戏作为民间古老的传统艺术,始于西汉,盛于清代,在中国已经拥有了两千多年的历史,曾是十分受欢迎的民间娱乐活动之一。

 图片1.jpg

如今,却被列入了面临濒危的剧种之一。

随着电影电视的出现,皮影戏的发展遭受到了重大的冲击,大量的皮影戏艺人为谋求生计而改行,这严重影响到了皮影艺术的传承。

 微信图片_20180830095204.jpg

不过,他是一个例外,在皮影戏的传承之路上,他一直默默的坚守着,从未真正的放弃过。

他是马飞,出生于皖北灵璧的皮影戏世家,是马派皮影戏的第四代传人。

172322585.jpg

马派皮影戏沿传至今已有120年的历史,是黄淮两岸皮影戏的代表,由皖北老艺人马信昌(马飞的爷爷)开创,深受当地群众的喜爱。最兴盛的时期是在上世纪50年代,马飞说:我的爷爷、大伯、二伯、我爸爸、我大哥,一共有5个戏班。那时的马派皮影几乎家喻户晓。

 11.jpg

在家中长辈的耳濡目染下,马飞从小就喜欢皮影戏,6岁就开始接触皮影艺术,12岁就开始了他人生中的第一次皮影戏表演。

 2.jpg

学艺很苦,尤其学的是皮影戏这样一门综合性艺术,有“魔调”之称的马派皮影,非常考验唱腔。不管头一天演出再晚,第二天天不亮就要起床号嗓子,北方的冬天寒风凛冽,只要一张口嗓子眼都冷到刺痛……而这,便是马飞学艺时的日常。

 微信图片_20180830095200.jpg

即便是现在,四十几年过去了,他依旧保持着对皮影戏的那份忠诚和热爱,不断在制皮、雕刻、表演、唱戏、演奏等方面精益求精。

 18.jpg

 马飞为了确保他演艺的皮影戏能够带来最传统的观感,对皮影人物的制作从不敷衍。 

14.jpg

3991102843.JPG

皮影材料都是使用灵璧老家的生驴皮,净皮后精心设计图案,在驴皮上雕刻,一个大的皮影人物需要雕上四五千刀,接着敷彩并熨平,最后将四肢与身体用线联缀在一起。前后要经过三十多道工序,一个完整的皮影人物才能完成。

表演时,他需要用唱功唱出人物的喜怒哀乐,用双手去操控人物动态,更重要的是要用心去融入角色,把自己当成手里的那个皮影。

 

马飞一只手最多操作过24根钎子,同时“指挥”8个人物,一个人物分别3根钎。真的很难想象手指要灵活到怎样的程度,达到何种的高速同步,才能完成这样的表演。

 《西游记》是马飞最得意的皮影戏剧目,每每演出都会引来同行和观众的惊叹。伴随着锣鼓镲的节奏,孙悟空和红孩儿快速翻转,划拳出脚,起飞弹跳,一切动作行如流水,十分灵活。能让皮影戏这般的栩栩如生,大概也只有马飞能操作得出来了吧!

所谓看花容易绣花难,对于年过半百的马飞来说,每场演出都会消耗他很大的精力,演出结束后,他都会大汗淋漓的瘫坐在座位上,累到无力再发一言。

不过,如潮的掌声和欢呼声让他觉得:这一切,都是值得的。

马飞说过他可以没有一分钱,这不重要,但是让他放弃皮影演艺,那就不行!这点从他当年“弃医从影”时的决绝就可以看得出来。

 

1990年,马飞组建了家族的皮影团,随着打工潮的到来,团里的成员们纷纷下海,皮影团解散。马飞也迫于生活压力,来到上海成为了一名日收入上千元的牙医。

但是衣食无忧的生活,并没有让他忘却心中的皮影梦。终于在2010年,马飞不顾身边人的劝阻,毅然放弃了收入颇丰的牙医工作,选择回到皮影演艺的这条路上来。

 

2011年,皮影戏入选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随后不久,马派皮影也被纳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这让马飞颇感欣慰,也更加坚定了他传承并发扬皮影艺术的决心。

 

当然,想要让皮影戏更好的发展下去,就得与时俱进,马飞也因此不得不做出一些改变和创新。

如传统皮影戏的幕布一般三尺长,而马飞的皮影戏幕布长度在2.63米之间;过去二三十公分高的小皮影,在马飞的手下变成了八九十公分高的大皮影。

 

在合肥八年,他也尝试着在马派皮影的“魔调”唱腔上做些改良,希望能够让合肥的人们听起来更加亲切。

13.jpg

除了传统的《西游记》、《八仙过海》以及《水浒传》,马飞还编导了《小蝌蚪找妈妈》、《保护江豚》等新的皮影剧目,与李鸿章有关的皮影戏也正在策划当中。

 

马飞说:目标只有一个,不能让老艺术埋入黄土,而要让它传承下去。

 

2015年,合肥包河区外国语第二小学聘请马飞为校外辅导员,给学生们传授皮影技艺中科大、安大、合工大等一些大学都有马飞收的徒弟

让皮影戏走进校园,就是马飞传承皮影艺术之路上尤为关键的一步。

 

我们都知道,后继无人几乎是所有传统手工艺和民间艺术所面临的的囧境,而正处濒危的皮影戏能有马飞这样的传人,无疑是不幸中的万幸。

 

他的坚守,为皮影艺术更好更完整的传承作出了重要的贡献,他在努力,让我们明天也能看到皮影戏!

 

图片来源:徽镜,新浪博客,西部网,昵图网,新华网

来这里关注我们

评论登录

关注我们

  • 分享设计 关注设计师品牌与创业

正在预览中


    • 在木小魔创始人魔总的童年里

      一块木头钉上“洋钉”

      那就是他的珍宝了

      跨越30年岁月

      他和儿子阿玎的童年

      在木头和零件中交叠

      当他们踏上那条充满爱与善意的义卖之路

      命运的齿轮开始悄然转动……



      这是父与子的故事,他们怀着对世界的善意,对创意的执着,以及对未来的无限憧憬,将微小的创意放大。那些小机器人,在他们的手中仿佛拥有了生命,给更多人带来快乐与温暖。



      01.

      跨越30年重合的童年

      30年前,魔总10岁,一辈子都在和木头打交道的父亲为他锯了一块木头,打上那时候的“洋钉”,用巧思和巧手创造了一个小小的木头机器人,那就是他童年最宝贵的玩具了。



      30年后,他的儿子阿玎10岁。魔总找来了各种木头块和零件,独特的神情与姿态,巧妙地拼接组合成一个个栩栩如生的小机器人。



      当阿玎看到这些形态各异的木头机器人时,他的眼中闪烁着兴奋与好奇的光芒。那一刻,魔总仿佛看到了自己的影子,他们的童年在此时奇妙地重合了。



      那是2019年夏天,阿玎的学校举办了一场义卖活动,鼓励同学们用自己的劳动所得,向贫困山区献出一份爱。



      学校的小市集上,旧书旧玩具、气球手工、自制凉粉等琳琅满目。常和木头打交道的魔总则别出心裁,他和阿玎准备了各种木料和零件,现场制作小机器人,边做边卖。



      没想到这一创意大受欢迎,当天营业额超过了1000元,对于年仅10岁的阿玎来说,这简直是天文数字。他怀着满满的爱与善,将全部收入捐给了贫困山区,成为了班上最靓的仔。



      小朋友的世界从来都是纯粹的,阿玎直接而热烈地提出:“爸爸,我们可以每天都这样边做边卖吗?”被他的热情所感染,魔总毅然决定开始创业,自此浙江多了一个创意手工体验项目——木小魔。



      直到现在,阿玎在义卖活动上制作的作品仍在家中珍藏,虽然在那时候,可能这个小机器人并不符合主流审美,但回过神来,才发现它孕育着未来。


      阿玎的作品合集


      02.

      子之创意,父之匠心

      木小魔创立初期,魔总满怀热情地投身于木艺创作的道路,积极搜集各式各样的木料和零件,精心创作不同款式的小机器人。



      然而,理想总是美好,现实却往往残酷。市集虽然能带来一定的收入,可作为一个不擅言辞的独立手艺人,他无法每天都抽出时间前往市集摆摊。更何况,市集的生意还受到天气的影响,存在着淡季。



      就在这个时候,阿玎又是一语惊醒梦中人:“爸爸,我们能不能找更多的人一起合作卖货呢?”



      是啊,他茅塞顿开,单个市集的收入上限毕竟有限,但全国那么多城市、那么多市集,如果能够将他们联合起来,积少成多,不就能创造更大的价值了吗?



      于是,魔总开始了创业模式的更新,主动寻找市集摊主,洽谈合作事宜,提出了寄售、铺货以及利润分成等方案。凭借之前在市集积累的经验和人脉,他成功地让木小魔在本地的多个夜市“上市”。



      “爸爸,我又有个新想法……”面对阿玎的建议,魔总从不将其视作稚童之语,他总是耐心地倾听,认真地思考,并努力将这些想法转化为现实。



      父子的亲密无间,不仅让他们的关系更加融洽,更让木小魔在不断创意中逐渐壮大。



      木小魔的每一款产品,都是阿玎的童年幻想与魔总的精湛手艺之结合。最开始,阿玎依据零件的特性或内心涌动的思绪,为产品赋予名字,点到为止,却足以让客户心领神会。


      设计草图


      随着时间的推移,木小魔的设计思路愈发清晰,开始根据既定的名字,挑选特定颜色和形状的木块与零件,再进行艺术加工,让每个小机器人都有自己的故事。



      或许有朝一日,木小魔会像那些外国动画里的小火车小动物一样,跨越国界。届时,外国小朋友也能对小机器人们的名字如数家珍,感受着它们带来的欢乐。



      03.

      人生的百万种可能

      “百万种可能”,这是品牌的灵魂slogan,更是对人生无尽憧憬的写照。在木小魔,每一块色彩斑斓的木块、每一个形态各异的零件甚至是其他行业遗弃的废旧零件,都能焕发新生。



      在这里,每个人都可以成为设计师,设计创作属于自己的蒸汽朋克机器人,它不仅能带来欢乐,更能让人们感受到那份源于本心的从容,也赢得了无数消费者的喜爱与认可。



      这句话更是一种深刻的信念和力量:在每个人的生命中,都蕴藏着无限的可能性。人生没有既定的模板,没有固定的答案,只有一段段精彩纷呈的旅程。



      “人生是单程票”,魔总这么说着。他喜欢做各种不同的人生尝试,高中时期,他的体育主项是1500米,甚至达到了国家二级运动员水平;大学时候学的是日语专业;而研究生阶段,他在香港理工大学研究生阶段学品质管理。



      除此之外,他的工作经历也是丰富多彩。他是创业导师、客座讲师、高尔夫教练、潜水员,最近又准备考取兽医资格证。他的多样人生,真正践行着百万种可能。



      当然,魔总最感欣慰和快乐的时刻,莫过于陪伴儿子一同沉浸在学习的海洋中,与在各类体育运动中挥洒汗水,在游戏中尽情嬉戏。这些珍贵的时光,满满的都是幸福与满足。



      在魔总的人生旅途中,每一步都充满了色彩与温度。他用自己的方式,诠释了人生的真谛:不是目的地的到达,而是沿途的风景与体验。


      04.

      拧螺丝的艺术

      有人轻描淡写地说,拧几个螺丝而已,这也算设计?确实,这看起来很简单,但重要的是魔总和阿玎愿意去做,更持之以恒地去做了。



      在无数次的尝试与挑选中,他们留下了那些能触动人们内心的作品。这些作品不仅仅是他们辛勤努力的结晶,更是他们用心倾听、感悟生活后的珍贵呈现。



      其实,非常多的手艺人或许没有深厚的设计背景,也没有繁复的制作工艺,但发自本心的那份创造性,才让那些天马行空的想法实现,他们用实际行动诠释着坚持与热爱。



      匠人的创意或许有尽头,但魔总在品牌发展的道路上从未停歇,他与几位画家携手合作,共同推出了多个系列的IP形象。



      画家们汲取产品灵感,创作出精美的艺术作品,为魔总带来了新思维,他又以手工的方式将其转化为实物产品,实现了从二维到三维的跨越,这样的二创过程为品牌带来了持续的成长动力。



      同时,在AI智能技术飞速发展的时代背景下,他也积极尝试利用这一先进技术为创意注入新的活力,从中寻找设计灵感。



      但他深知,不管技术如何进步,能够感动人心的,依然是那些拥有精湛技艺和坚定信念的手艺人,他们的匠心独运与不懈坚持,是任何技术都无法替代的宝贵财富。



      因此,木小魔始终恪守手工原创的初心,以匠心精神,致力于将每一件作品都雕琢成充满艺术魅力的精品,将创意与坚持深深融入每一件作品之中。



      魔总希望,能有更多的人加入到木小魔的设计和制作中来,遵从内心的声音,用自己双手创造生命,

      握紧魔法师的魔杖,将普通的木块和零件,点化为充满魔力与创意的艺术品。



    23人已购买

    他受儿子启发创立木小魔,用爱与美拯救世界

  • 12人已购买

    皮影戏濒临灭绝,他却偏要让它“活”下去!

刚被收藏的设计品